<meter id="rp7vz"></meter>

    <font id="rp7vz"></font><nobr id="rp7vz"><var id="rp7vz"><p id="rp7vz"></p></var></nobr>
      <b id="rp7vz"></b>

        <meter id="rp7vz"><ins id="rp7vz"></ins></meter>

          <menuitem id="rp7vz"></menuitem>

          <delect id="rp7vz"></delect>
          <b id="rp7vz"></b><delect id="rp7vz"><p id="rp7vz"><noframes id="rp7vz">

              <meter id="rp7vz"></meter>

            雍正皇帝怎么樣

            lihongying 坐標: 84356 目錄:/yong/

            那棵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樹,現在怎么樣了

            精選的 那棵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樹, 現在怎么樣了 明朝崇禎皇帝,一個可憐又可悲的人物,非亡國之人卻成了亡國之君。大家都知道他在煤山一顆歪脖樹上上吊自殺,而那棵樹后來也被清廷定了罪。那大家知道它現在怎么樣了嗎?

            那棵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樹_現在怎么樣了

            其實說白了,如果沒有農民起義,單憑清朝那幾萬人的軍隊根本無法代大明而王天下。1644年是李自成率領大軍攻入北京城的,而清軍還在關外虎視眈眈(其實也沒有辦法,根本打不進來),崇禎皇帝面對賊兵入城覺得無力回天,只得殺了嬪妃公主然后到煤山自殺殉國。

            那棵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樹_現在怎么樣了

            崇禎自殺后李自成成了京城之主,可是這個時候起義軍里出現了很多的矛盾,尤其是搶占陳圓圓,扣押吳三桂家人這件事,真是一個重大的禍端。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直接打開山海關放清兵進來了,他又帶著數十萬軍隊投了降,這才真正是引狼入室。李自成一死,起義軍大部分不打就投降了,就這樣清廷很快就奪得了天下,而那棵吊死崇禎的歪脖樹也被上了“枷鎖”,成了有罪之樹。

            那棵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樹_現在怎么樣了

            所謂的煤山,據說是明永樂皇帝修建紫禁城時曾在此堆過煤,故而得了這個名字。關于崇禎皇帝死于此歷史上均有記載,這棵歪脖樹則是槐樹。按理說它活到現在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卻被人砍掉了,F在那個地方的確還有一棵樹,只不過是后來重新栽種上去的而已。

            那棵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樹_現在怎么樣了

            其實仔細想想明朝皇帝個個都是鐵骨錚錚,雖然清朝人對他們抹黑了不少,但是有一點是無法抹去的,那就是皇帝們都在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即使是曾被瓦刺俘虜過的明英宗,在面對敵人時一樣寧死不屈。最新 那棵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樹, 現在怎么樣了可以看看這篇名叫那些向省部級官員行賄的人 后來都怎么樣了?的文章,可能你會獲得更多 那棵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樹, 現在怎么樣了

            以下是的一些我們精選的那些向省部級官員行賄的人 后來都怎么樣了?原標題:向省部級官員行賄者,后來都怎么樣了?撰文 | 孟亞旭 韓兵如題。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十八大后,不少省部級官員接連落馬,幾乎每個人都涉及受賄罪。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有受賄則必然有行賄,當初為了謀取自身利益向官員行賄的單位或者個人,后來都怎么樣了?

            政知君這里所說的行賄的單位和個人,是法院在審判落馬高官時專門點名的單位和個人。徽官“殺手”“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2013年6月4日,中央紀委官網發布重磅。關心時政的小伙伴都曉得,官方公布正在調查,往往意味著已經對這個人調查了一段時間。安徽省紀委官員曾告訴《廉政瞭望》記者,早在年初(2013年,編者注),中央紀委就曾要求倪發科到北京接受談話,當時他還是安徽省副省長,“這次算是正式公布接受調查,但他被帶走的時間要早得多”。

            在官方確認倪發科出事的半年前,2012年12月22日,一位向他行賄的董事長開始被檢察院視居住,這個人就是安徽金鼎工程集團前董事長丁勁松。法院后來查明——2001年至2011年,丁勁松為感謝倪發科給予蕪湖市某公司在蕪湖、六安和黃山開發房地產項目在違規享受優惠政策、少繳土地出讓金、加快拆遷、規劃審批、取得建設用地指標等方面的幫助,采取安排倪發科及其親屬到海南旅游,免除倪發科哥哥倪某乙工程款,以喬遷、拜年、考察等為由送現金、購物卡的方式,向倪發科行賄共計人民幣17056


            55.8元、歐元4000元、購物卡2萬元。

            在媒體筆下,丁勁松是徽官“殺手”。曾有媒體調查發現,因他舉報、供出而落馬,或涉案的安徽省內官員至少9人,倪發科級別最高。2015年2月,倪發科獲刑17年,在官方公布的消息中,倪發科的行賄者有9人,其中有3人被點名丁勁松、黃勁松、吉立昌。倪發科獲刑2月后,丁勁松因“單位行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緩刑2年,相關單位也被判罰金120萬,沒收不正當財產性利益551萬。

            行賄名單中的另一人吉立昌則因“單位行賄罪和非法采礦罪”獲刑5年。吉立昌這個人,曾經是安徽首礦大昌金屬材料有限公司事會大大,在丁勁松被視居住沒幾天,吉立昌也被視居住,時間長達1年——因涉嫌犯行賄罪于2013年1月3日至7月1日被指定居所視居住因涉嫌犯非法采礦罪于2013年7月1日至12月30日被蚌埠市公安局指定居所視居住吉立昌的特別之處在于——他給倪發科送的玉石玉器最多,價值也最高!

            政知君注意到,這個在酒桌上曾搭著倪發科肩膀叫他“發科老弟”的行賄人,在他獲刑后還兩度不服:2016年12月15日蚌埠市中院一審,吉立昌因單位行賄罪、非法采礦罪獲刑——吉立昌不服提起上訴——安徽省高院撤銷原判,發回重審——蚌埠市中院判決吉立昌因單位行賄罪、非法采礦罪獲刑五年半——吉立昌不服,提起上訴——安徽省高院審理過程中,吉立昌撤回上訴。

            都獲刑幾年?十八大以來,向省部級要員行賄的單位和個人,當然不僅僅是丁勁松和吉立昌。

            牽涉官員

            公司 行賄人

            當時身份 個人

            相關企業
            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

            安徽金鼎工程集團,蕪湖市某公司 丁勁松 董事長

            單位行賄罪2年,緩刑3年 蕪湖市某公司:單位行賄罪,判罰金120萬;沒收不正當財產性利益人民幣551萬

            安徽首礦大昌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吉立昌 事會大大

            單位行賄罪、非法采礦罪,5年半 單位行賄罪,判處罰金4600萬
            南京原市長季建業

            蘇州市錦聯經貿有限公司 徐東明 總經理

            單位行賄罪2年,緩刑2年 單位行賄罪,判處罰金100萬元
            湖北省政協原副大大陳柏槐

            武漢深業泰然公司 馬新建 董事長 3人犯單位行賄罪,1年半

            單位行賄罪,判處罰金1500萬,追繳違法所得超
            5.42億
            李海強 總經理

            姚煜 總經理
            湖北省原副省長郭有明

            中基天谷(宜昌)復合材料有限公司 余鴻之 董事長

            單位行賄罪3年,緩刑4年 單位行賄罪,判處罰金80萬
            湖北華祥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王東偉 董事長 單位行賄罪

            3年,緩刑5年

            單位行賄罪,判處罰金100萬
            湖南省政協原副大大陽寶華 湖南鼎安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范燕 董事長 單位行賄罪

            1年11個月

            單位行賄罪,判處罰金人民幣100元
            湖南梓山湖國際高爾夫俱樂部有限公司

            王 蘭 董事長 單位行賄罪2年 單位行賄罪,判處罰金人民幣100元

            貴州省原省委常委、遵義市委原書記廖少華 六盤水新華大酒店和盤縣紅果大酒店

            陳春章 法定代表人

            行賄罪10年半
            這只是十八大后行賄者獲刑的一個側面。

            據政知君觀察,這些行賄者在后來多以“單位行賄罪”獲刑,比如湖南省政協原副大大陽寶華受賄案中的最大行賄者王蘭,因單位行賄罪獲刑2年,其他向“老虎”行賄的人有的被判處有期徒刑,有的則是緩刑。這里要點一下湖北省政協原副大大陳柏槐。2015年4月,陳柏槐因濫用職權罪、受賄罪,獲刑17年,他被控受賄283萬,致國家造成經濟損失


            6.1億多元。

            1年多后(2017年9月),陳柏槐的三個行賄者也因單位行賄罪獲刑1年半,此外,被告單位也因單位行賄罪判罰金1500萬,追繳違法所得超


            5.42億。“老虎”落馬前行賄者已被查如果要給受賄的省部級官員朋友圈分組的話,我們就能發現,除了上文提到的“商人圈”,還少不了“政治圈”。接下來就看看已被判刑的高官“好友們”。

            牽涉官員

            行賄人 當時身份

            罪名 獲刑

            內蒙古原統戰部部長王素毅 李石貴 巴彥淖爾市副秘書長

            受賄罪 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廣西原政協副大大李達球

            譚玉和 廣西鐘山縣委書記 受賄罪濫用職權罪 11年半

            江西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安眾 孫家群

            萍鄉市副市長 受賄罪

            15年
            要知道,“政治圈”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從一些案件來看,利用干部提拔、職級晉升行受賄的現象也不少。

            王素毅是十八大后首個被判刑的省部級高官,2013年6月落馬,2014年7月被判無期,法院審理查明,王素毅曾為李石貴等9個單位或個人謀利,先后斂財1073萬余元。而被法院點名的李石貴,在王素毅之前就已經落馬了——2012年3月,李石貴被視居住,2013年11月,在王素毅落馬幾個月后,李石貴被法院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譚玉和也是如此。

            怎么寫詩: 怎樣才能寫好七絕詩

            精選的怎么寫詩: 怎樣才能寫好七絕詩 七絕是詩中濃縮的精品,流傳最廣,歷史史悠閑久,是詩人常用的一種傳統詩詞形式。 絕句是最好寫的詩,也是最不好寫的詩。說它好寫,是因為但凡有點文字功底的人,都能詠出幾句來,加之當前文化的庸俗化之風,使得打油詩之類的常見于報端與網絡,很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絕句,但卻常常膽量大得驚人。而打油詩之類的,多數都是以絕句的形式出現。說它最不好寫,是因為絕句字不多,騰挪的空間小,常常使人或失之于圓滑,或空洞無物,或陳詞濫調,或膚淺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沒有內涵……凡此種種,往往都是寫絕句經常出現的弊端。當然,學會了寫絕句,就奠定了寫其它詩詞的基礎,寫其它形式的詩就容易了。好的七絕,朗朗上口,易記易背,容易流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不徑直而走路;能成為千古絕唱,也使得詩作者百世流芳。所以學寫詩,首先要寫會寫絕句;要成為詩人,首先寫好七絕。

            寫好七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立意 意是一首詩的靈魂,《劉貢甫詩話》里說:“詩以意為主,文詞次之;意深義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王夫之說:“夫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睙o論詩作吟何內容,只要在立意上有獨特的意義,就會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于謙的《石灰吟》,石灰作為一種物體,其本身不具備詩意,就像大路上的灰塵一樣普通,可是于謙賦它一種精神: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熊熊只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和不同流合污情。經過千萬次錘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燒也視平常事一樣。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懼,只為把一片青白留在人間。這樣寫,,也使得石灰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在詩人筆下大放異彩。

            又如蔣昌典先生的《農家即景》: 春歸舊燕有新愁,不見茅檐見彩樓。 三匝繞梁終辨識,鋤筐仍掛粉墻頭。 寫農村變化化,別辟蹊徑,很有情趣,很有新意。 再如本人的一首《題小草——贈漣源青年詩人》: 一遇春風吹曠野,茵茵遍地競繁榮。 蕓蕓翠翠知多少,總是先生遜后生。

            以小萆比喻青年詩人。小草一遇春風,便生機勃勃地成長。先期生長的總是比不上后期的蓬勃。所以總是先生遜后生。借物喻人,青年詩人總是要超過老一代詩人的。所謂詠小物而言大義,即此也。 詩的立意,主要體現在三個字上,即:真、新、深。


            1、所謂“真”,即是真情實感,一定要寫自己熟悉的、了解的東西,這樣才能做到有自己真實的感受,劉熙載在《詩概》中說:“詩可以幾年不做,但不能一首不真” 例如李白的詩: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從語言的角度看,其實這首詩就是大白話:我乘舟正要走了,忽然聽到岸上有人唱歌而來,雖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不如汪倫送我的情深。語言上幾無雕飾,但卻成了千古名詩,就是因為這首詩是李白的切身感受, 所以能打動人。當然,說是要真,卻不是像照相機一樣去照搬實際生活,需要在生活的基礎上加以夸張、提升,這樣才會更有意味。

            如當代詩人寫解放軍抗洪: “君看千里江堤上,一個軍人一座山”,千里江堤,這本身就是夸張,軍人如山,也是夸張,但又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的,因為有了解放軍,人民心里就有了安全感,形容軍人如山就是這種安全感的體現,所以雖然是夸張,但又是真實感受。 如藍天的七絕.《中秋示兒》(中華新韻):

            人生似露易流年,歲怕中秋月怕圓。 豈待鬢霜空嘆息?精禽有日海將填! 情真則語暢,此詩起承感嘆歲月磋砣,韶華易逝,為主題‘示兒’鋪墊。轉句諄諄教導,與岳飛《滿江紅》“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句反用精衛噙石之典,激勵發奮向上,亦用夸張之手法。望子成龍之真情流露于字里行間。


            2、所謂“新”,就是要出新,就是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意是獨特的,是別人沒有過的。姜白石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詩便不俗”。詩人劉夜烽說:“清新莫拾人牙慧,別出心裁意自高”。同一件事物,從不同側面去觀察,去思考,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寫與別人不同的意,才能出新,才能不落俗套。同寫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寫的是梅的品格,高潔孤傲,以梅抒志;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寫的是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同樣寫夕陽,杜甫寫的是“落日心猶壯”,好一似“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李商隱寫的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種悲觀慨嘆之情;朱自清寫的是“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這是對李商隱的批判;葉劍英寫的是“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表達了豁達浪漫的情懷;毛澤東寫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描繪了豪邁、瑰麗的畫卷,令人為之向往、動容。新,就是要立新除舊,就是有新思想、新感覺、新視角,這樣的詩才會令人為之耳目一新,才有生命力,才有價值。

            如煙雨竹林題《中秋》詩: 夜籠岷山燈不明,猶悲泥石卷生靈。 中秋怕望鄉關月,觸動傷懷淚雨傾。 首句用‘燈不明’寓意災區人民仍處在重災過后的艱難困境。繼而對景懷人,有多少生靈一夜之中葬身泥石!只一卷字,道出了災之嚴重。不言中秋,卻濃墨渲染災情,為轉結伏筆,章法運用巧妙!轉句筆鋒一轉,切入主題,中秋本是團圓之節,古今多少人盼望中秋得以團聚,然而災區人民卻為何怕見中秋之月?因為家破人亡的陰影難已揮抹,以免觸景生悲。傷懷之淚競然化作傾盆大雨!作者視覺獨特,想象豐富,寫中秋創意出新而不落俗套,應為成功之作。


            3、所謂“深”,就是要深刻,要曲折含蓄,要令人回味。中國文人是含蓄的,文化藝術講究的是有回味,有想象,如音繞梁,三日不絕,讓人細品,越品越有味道。作為中國文化最直接的承載,詩也應具有這樣的特點。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寫的是征人戍邊的情形,但卻透過詩的語言,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有為將軍的渴望,頗有一種“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全詩時空轉換,既有歷史長河的久遠,也有“萬里”空間的遼闊,給人的想象空間很大。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在《贈別》中不寫人垂淚,寫蠟燭垂淚,但雖然寫蠟燭垂淚,人們讀起來,會立即聯想到此時寫的已經不是蠟燭了,而是寫人了。字面委婉,內心深情,余味不盡。又如今人郭定乾寫的《插秧》: 白水汪汪萬頃田,一田好作一詩箋。

            疏疏寫下千行綠,如此文章最值錢。 這里作者把田比作詩箋,把插秧比作寫文章,最后一句感嘆:“如此文章最值錢”。為何這個“文章最值錢”呢?讀者可以通過對全詩理解,進行想象,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業豐收,民富國強,焉能不值錢?這種深刻,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與強大生命力的。 如智雪的七絕《秋 雨》:

            一樣相思兩地牽,紅塵尋覓幾多年。 蒼天憐我雨如淚,不遣今宵明月圓。 智雪擅長婉約風格,其詩詞多寫離愁別恨,兩地相思。此詩起承借中秋為心中之人而尋尋覓覓。時過境遷,依然是兩地情牽,終難撮合。轉結奇峰突起:借秋雨言愁,此情憾地動天,就連蒼天也只能為我落淚!久違的‘明月’在萬家團圓之夜還是沒有出現。寓情于景,怨天猶人,寄托了人世太多的無奈和悲傷!


            二、境界 《辭!防镎f:“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物征,能使讀者產生想象和聯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王昌齡在《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 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身處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于意而思于心,則得其真矣”。他把詩的意境分成三格:

            ▲言物者為下格。只是簡單對事物進行直接描寫,沒有主題的升華,沒有美的提煉,詩品則下矣。如,有首民歌: 頭發梳得光,臉兒擦得香。 只因不生產,人人說她臟。 本詩的主題也是不錯的,但直接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沒有鋪陳,沒有聯想,讓人讀起來無味。 ▲言情者中格。是將作者自己的身心,投到強烈的感情體驗之中,將意象融為一體,即把客觀事物理解體驗之后,化為個人感情,并經過醞釀加工所形成的境況,如千堆雪的詩《中秋問月》:

            月掛中天酒未干,月圓人缺醉憑欄。 嫦娥垂問腮前淚,誰鎖牛郎又一年? 由月掛中天之景與醉憑欄之活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可以想象的畫面:在中秋的明月之下,主人翁醉依欄桿,抬頭望月。這個人在中秋萬家團圓之日,卻一個人孤獨地以酒自醉,為何?很容易就會聯想到,他在相思之中,在思念遠方的什么人。這就是將個人的感情“相思”與中天掛月、醉依欄桿聯系到一起,情與景相融。

            ▲意境者上格,偏于言志。即作者將物境、情境都融為自己的意識、感情,使之升華到最美好的境界。如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怎么寫詩___________怎樣才能寫好七絕詩

            怎么寫詩___________怎樣才能寫好七絕詩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為國戍邊,不忘抗戰報國,將夢境和現實相結合,表現詩人報效祖國忠心不衰之情,讀來悲壯蒼涼!三境相互融合,在抒情中表意,在明意中言情。 如醉哥《醉詠中秋月》:

            攜酒登樓飲桂香,何人張幕蔽穹蒼? 浮槎倘使能賒我,不教玉蟾云里藏! 醉哥曾有詩云:“雄心蓋世吞千盞,豪氣驚天撼九州。直欲他年羞太白,年華豈許付東流!彪m有些夸張過分,但頗有東坡豪氣,太白遺風!此詩題為醉詠,實為酒后真言,眾人皆醉,唯吾獨醒,敢問敢為,其境已臻忘我。 詩歌創造意境的過程,就是對所反映的對象素材加以取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我們在創作中必須掌握的。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以少總多。詩歌所要反映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不能把生活中的所有現象都羅列進詩中,所以需要有一個選取、刪簡的過程。李東陽題的《墨竹》詩中說: 莫將畫竹論難易,剛道繁難簡更難。 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 他所說的畫法與詩法相通,都要講究簡潔,尤其是絕句,更要簡潔。畫竹不是把所有的竹葉都畫出來,而是只簡要地畫上幾片竹葉,疏朗自然,卻能使人從中體會出竹子蕭蕭作響,滿堂風雨的韻味。王安石說:“濃要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也是這個意思,從“紅一點”,就可以使讀者感受到萬紫千紅的景色。這就是“以一總萬”。


            2、以小見大。以小景傳達大景大情,以小事寫大內容,以小物寫大主題。通過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的目的。如杜牧的詩《赤壁》: 折戳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二喬只是兩個美女,但她們卻代表著東吳政權的尊嚴,兩個婦女如果被俘,這在戰爭中實在是小事,但在這里卻意味著東吳政權的滅亡。這種小中見大的手法,是我們在詩中經常使用的。如黃巢《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花在什么時候開放,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但這里作者卻要把在秋天開的菊花放到春天來開,體現作者改變現實的思想,這也是以小見大。


            3、即物寓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如蘇軾《花影》: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詩中對花影描給得很形象,而其真正的用意,卻是歷來小人得志,揮之不去,卻之又來。又如曾鞏《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詩中說是嚴冬剛剛過,柳條還沒有變黃,可是它卻憑春風一吹,馬上就猖狂起來。柳條亂舞,柳花亂飛,只知道一時蒙天蔽日,好象整個世界都是它的,哪里知道秋后還有清霜,那是它葉落枝枯的時候。這里詩人以柳作比,描畫出一些善于逢迎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詩中有鄙視、嘲弄、勸喻、警告,這才是作者“詠柳”的真實目的和寓意所在。

            又如本人《詠月----賀妻子生日》: 不嘆星空有幾何,爭輝豈止耀銀波。 無私奉獻光和熱,誰比嬋娟付出多。 借月喻妻,,表達妻子甘于付出.、甘于奉獻的精神境。所謂意在詩外,就是這個道理。


            4、虛實相生。虛是主觀思想感情,實是客觀景物形象。詩中如果只有虛,就會抽象說教,沒有詩味;如果只有實,就會現象羅列,沒有生氣、情趣。古人云:“虛者枯,實在塞”,所以要虛實相生,情景交融。如圈圈的《七絕自嘲》:

            中庭柳影自風移,獨倚窗前渾不知。 堪笑他朝誰似我,未成功業便吟詩! 中庭柳影移是寫實,獨倚窗前是寫實,然后展開聯想,“堪笑他朝誰似我”是一種想象,是虛。這種虛實結合,給人的感覺既言之有物,也詩意盎然,靈氣與情趣俱現。這是前實后虛的寫法。再如我的《題湘潭博源園》: 一覽名園不自持,豪情激蕩便題詩。

            此間美景知多少,醉臥云湖莫笑癡。 這里是虛實結合的寫法。一進入這名園,看到送人的景色,便情不自禁地忍不住欣然題詩。誰知道這里的美景有多少啊,陶醉在云湖這樣的美景不要訕笑我癡情啊!


            三、章法 作文、書法與繪畫都講究章法,詩也一樣,也是具有章法的。絕句的章法主要體現在“起、承、轉、合”四個方面。一般情況下,第一句為起,第二句為承,第三句為轉,第四句為合。如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點幾人回。 這首詩中,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為起,描寫了邊塞軍帳中的情景,美酒;第二句:“欲飲琵琶馬上催”為承,繼續描寫眼前之景象,舉杯之時,音樂響起,如此歡愉,恰到好處;第三句:“醉臥沙場君莫笑”為轉,由前面兩句的景象寫起將士們的心態了,不要笑話他們在戰場上還這么快樂,為什么呢?引出下文,此就是轉的力量;第四句:“古來征戰幾人回”為合,是全詩主題思想體現之處:將士們到邊塞就是要為國戰死的。顯示了視死如歸、馬革裹尸的決心與斗志。

            也有的詩開宗明義,直接點出主題,然后再通過寫景、寫情來深化主題。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弟兄》: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兩句寫出了全詩的主題,即“每逢佳節遍思親”,此句也成為千古佳節常用的名句,后面兩句則是對兄弟們在重陽節“遍插茱萸”時情景的想象:很多兄弟都在一起快樂過著重陽,可是他們中間少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我”,他們也在想著“我”,這是對“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進一步說明與意境化。但此詩也能夠體現“起、轉、承、合”的特點,即首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是對自己當前境況的一種描寫,起得比較平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既是點明主題,也是對第一句的承,承接第一句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時的心情如何,即:“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種在佳節的時候思念親人的心情;第三句“遙知兄弟登高處”,轉而描寫山的東邊的兄弟們登高望遠時的情景,如何呢?第四句合為“遍插茱萸少一人”,他們在重陽插茱萸的時候少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我”,他們也在想念“我”,進一步深化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主題,不僅“我”思念著他們,他們也在思念著“我”,從個體,變成了全體,突出地說明“每逢佳節倍思親”不是一個人的感受,是全天下多少離人及其家人們的感受。

            寫絕句時,在“起、承、轉、合”應掌握以下方法:


            1、起句開門見山:一般都是平鋪直敘,或寫景,或寫實,或敘事,或議論,或感嘆,直入主題。如李清照的《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起句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雖女子也,然發丈夫之聲。


            2、承句順理成章:多是承接第一句的意思,或延伸,或發展,或渲染,或補充。如我寫的《題愛晚亭》: 書生意氣欲何求?指點江山筆力遒。 勵志敢憑家國許,蒼茫大地主沉浮! 起句是陳述,承句對起句來說,從時間上來講是順承,從意思上來講是起句的發展。如唐代張俞的《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入城市”后怎么樣呢?“淚滿巾”。起承自然,更重要的是為第三句的轉,做好了鋪墊,好好的怎么就會“淚滿巾”呢?


            3、轉句峰回路轉:轉句是全詩的最著力之處,轉得好,就能翻出新意,詩的神韻自出。元楊載說:“絕句大抵起承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述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于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為順流之舟”?梢娹D在整個絕句中,起到了至于重要的作用。如《蠶婦》詩:第三句開始轉,不寫作者自己的情況了,開始寫看到的事,這個轉自然而有力,看到了什么呢?“遍身羅綺者”,其實看到這些人也不足為奇,怎么就會“淚滿巾”了呢?為合做好了準備,使“合”來得非常必然,因為他們“不是養蠶人”,真正養蠶的人穿不到羅綺,他們的苦誰了解?主題很自然地就表現出來了,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又如岳飛《題青泥市壁》:

            雄氣堂堂貫斗牛,誓將貞節報君仇。

            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
            怎么寫詩___________怎樣才能寫好七絕詩

            怎么寫詩___________怎樣才能寫好七絕詩
            本詩是言志詩,起承是開門見山,真抒胸臆,顯示其氣沖霄漢的豪邁。而第三句點出了一個武將最想說的話:“斬除頑惡”,同時迎兩天子駕還國。如果說前兩句表達的是一種精神的話,那么第三句則直面現實,不談精神了,談實際行動,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抗金斗爭中顯示了“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兇奴血”的大丈夫行為。

            詩的承轉對于一首詩來說,非常重要,轉得好就有“起死回生”之妙。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乾隆下江南的時候,來到湘鄉溫江地界(今漣源溫江),天色已是傍晚,看到遠處飛來一群白鶴,就叫身邊的文人們賦詩吟鶴,其中有一個叫馮修誠的隨口吟道: 遠望天空一鶴飛,朱砂為頂雪為衣。 乾隆聽后有意刁難,說:“我要你吟的是黑鶴”。馮略加思考,續吟道:

            只因覓食歸來晚,誤落羲之洗硯池。 此處的轉合都非常之妙,以“只因覓食歸來晚”轉而寫為何會變成黑鶴,是因為“誤落羲之洗硯池”,白鶴怎么會“誤落”呢?是因為天黑了,看不見。轉得非常自然,也為合得自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梢娹D是非常重要的。轉一般有四種方法: 其一,順轉。即按前兩句的意思,繼續發展、深化,順勢而下,做到合的時候,是水到渠成。如花溪釣客的七絕《練筆》:

            風云一頁寫春秋,不計功名不載愁。 把酒閑拋塵俗事,三山五岳任其游。 第三句“把酒閑拋塵俗事”,是順著“不計功名不載愁”的意思一直寫下去的。 其二,反轉。就是相對于前面兩句反其意而寫,使得全詩平直之中起波瀾,轉就顯得更加有力。如水虎英雄的七絕《寫真》: 女郎湖上寫風流,泄盡春光不自羞。

            莫怪旁觀人掩面,滿堤綠柳亦垂頭。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拍寫真的女郎在拍寫真時的狀況,第三句“莫怪旁觀人掩面”,通過觀眾們的動作“掩面”轉入對她的批評,生動形象。 其三,由景轉情。詩中這樣的轉法最為常見,即前兩句寫景,由此景而生情,于是從第三句開始轉而寫情。如上官云兒《七絕》:

            月光如水照村煙,遠岸橫舟人不眠。 客里難書身外事,一眸秋意倩誰傳? 前兩句寫眼中之景,引而由第三句轉而寫情,此情在此景中生,“遠岸橫舟”是為何?由第三句開始交待“客里”里的情思無法表達的無奈。 其四,由情轉景。即前兩句寫情,再從第三句轉而寫景,以景襯托、深化、具體化情感,使作者想要表達的情顯得深刻、升華,意境殊美,余味無窮。如戴叔倫《三閭廟》: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本詩為吊屈原而作。首二句是說屈原一生忠憤,卻因受讒被謗,含恨投江。


            三、四句是由情轉景,秋風日暮,楓林蕭蕭,似乎連楓樹林也在為其黯然。 另外,絕句的轉常常會用關聯詞來表達開合、反正、遞增、因果、呼應、反詰等詩意的發展和變化。如:“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飄風”(李賀),“孰知不問邊庭苦,縱死猶問俠骨香”(王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蘇軾),“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等等。


            4、合句余音繞梁多:數情況下合句是全詩的詩眼;螯c明主題,或深化主題。絕句的“起、承、轉、合”中,尤以“合”為重要,明王世貞說“歌行有三難,起調一也,轉節二也,收節三也,惟收尾尤難”。還有人說:“為人重晚節,行文看結穴”。明后七子謝榛說:“結尾要像撞鐘那樣,清音有余,含有不盡之意!边@些都是強調結尾要有余味、有力量。結句對于一首的重要,從下面鄭板橋《詠雪》詩中可以看出:“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蘆花總不見。 ”如果沒有結句,此詩無以言詩,但正因為結句出彩,才使狀如數數的句子成為一首很有味道的詩。換言之,起要別開生面之辭,開宗明義;承要順理成章之暢,恰到好處;轉要峰回路轉之際,另辟蹊徑;合要出人意料之外,余味無窮。


            四、技巧 技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表現手法。我國古代的詩論中,把賦、比、興三個字概括為詩創作的三種表現手法。明人王文錄說:“作詩不明賦、比、興,醫藥不明君臣佐使也,豈得為詩?”朱熹曰:“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卑创死斫,所謂賦,就是寫實,平鋪直敘,直言其事;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開頭先寫別的事物,引起下面所要說的正事。


            1、賦。賦法,即直接陳述,直描情狀,直抒胸臆,直寫人物,直敘事伯,直寫景物。是告訴我們“是什么”的問題。唐以前的人們,賦比較多,后來越來越含蓄,賦少也。如項羽的《垓下歌》: 力撥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一首表現英雄末路、敷陳其事的悲歌,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賦的要求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二是要講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沒有詩味;三是要有主線,尤其是敘事詩。用在絕句中的賦法唐以后不多,但也有很多名篇。如李清照的《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也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詩,其實就是對項羽自殺烏江寫實,作者直抒胸臆,寫出了自己的看法。再如唐張謂《題長安壁主人》: 世人交結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人。 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揭露金錢對人心的侵蝕,勢利對社會的污染。通篇議論,純用賦法。如淚莫輕彈的《山居》:

            曲澗泉流滿,輕嵐石臥深。 晚風隨意處,曾有數聲琴。 直接描寫山居的景物與相關聯的事物,讓人感覺其中之美。而且此詩不僅狀物,還能做到由風聲傳琴聲,改變前兩句直接狀物的寫法,做到起伏、曲折,給人以美感。


            2、比。比法,即以彼物比此物,是告訴我們“像什么”的問題。在絕句的創作中,比是一種經常的、大量使用的表現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為了使詩詞比用直接陳述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比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種:

            ▲比喻。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用比喻法描寫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鮮明生動,加深讀者的印象;用來說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比喻又有以下方式: 其一,明喻。就是比較明顯地打比方。如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此詩中“尖山似劍芒”就是明喻。再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詩中“露似真珠”“月似弓”也是明喻。 其二,隱喻,也就是暗喻,比喻關系暗含在其中。如文天祥《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這里“臣心”就像“磁針石”,就是一種隱喻。再如唐朱慶余的《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本詩是朱慶余在考前怕自己作品不符合考官的要求,給張水部(即張藉)所寫的一首詩。以新婦自比,把考官比作公婆,向張征求意見。通篇都是都是以比體寫成。張藉接詩后,也回了一首《酬朱慶余》: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詩的大意是說朱慶作像一位采蓮的姑娘,長得漂亮,歌喉又好,別看那些姑娘穿得很華美,但不值得人們看重,她們怎么能抵得上這位采蓮姑娘,她那美妙的歌喉,一支輕歌就可以值上萬金啊。從而打消了朱慶余“入時無”的顧慮。朱慶余的詩寫得妙,張藉的答詩也是比得妙,珠聯璧合,傳為千古佳話。
            怎么寫詩___________怎樣才能寫好七絕詩

            怎么寫詩___________怎樣才能寫好七絕詩
            其三,借喻。是一種省略性的比喻,直接用比喻物來代替被比喻物。如林岫的《母牛嘆》: 洋奶原來國貨裝,國人崇外助奸商。 犢兒換姓君休怪,隔壁阿毛改太郎。 以“太郎”來比喻外國的事物。陳子昂《送魏大從軍》:“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這里借漢時的匈奴,指與唐交戰的外族;魏絳為春秋晉國大夫,借指友人魏大。再如李白的《黃鶴樓聞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這其中的遷客指的賈誼,賈誼以年少才華橫溢名聞于朝野,遭到權臣之嫉,被貶長沙。這里,李白就是以賈誼比喻自己,借賈誼說自己。這在唐時是非常普遍的,唐代的詩人往往都喜歡以說漢喻唐,如《長恨歌》開篇就說:“漢皇重色思傾國”,說是漢皇,但其實就是借指唐玄宗。

            ▲比擬。這是一種把物比作人,或者把人比作物,或者把甲物比作乙物的一種方法。如秦觀的《春日》: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這是把物比作人。把春雨后的花草擬人化,芍藥會有情含淚,薔薇會無力臥枝,把它們寫活了。再如李綱的《病!罚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這是把人比作物。把自己比作病牛。再如杜荀鶴的《再經胡城縣》: 去風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這是以物比作另一物。詩中把縣宰的朱紱和縣民的鮮血聯系在一起,這是兩種顏色相同而性質相反的事物,其原因是什么,則讓讀者自己想象。

            ▲對比。通過不同事物之間的差異,來突出事物的特點。這也是一種絕句中常用的方法。有橫比與豎比之分。如袁牧《馬嵬驛》: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這是一種橫比,以不同人之間相比,用唐玄宗、楊貴妃長生殿別離與平常百姓別離進行對比,鮮明地突出表現了作者重視和同情普通民眾的思想感情。又如肖永義《答友人》:

            舊夢隨風散作文,文章秋水待浮塵。 十年窗下三千紙,不及歌壇一曲新。 這也是一種橫比。詩人用十年艱苦所寫的詩文,與歌壇上歌星的一支新曲作比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如李清照的《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 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情似往時。

            這是縱比,就是通過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對比。拿十五年前的事與現在相比,時過境遷,今昔不同,對比鮮明。如崔護的《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拿去年與今年相比,物是人非,令人感慨。


            3、興。興,作為藝術手法,主要用來渲染氣氛,觸影生情,有時候也在音節上起到和諧的作用。往往說的是“由什么想起什么”的問題。

            ▲興者起也。即起發端的作用,以便為下文開頭。朱熹云:“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在全詩或段落開始,先說些同要說有事物無直接關系,或沒有明顯聯系的話,但卻有啟示的作用,引導下文。如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前面兩句起興,寫少女不知道愁是什么,高高興興上得樓來,這本來都是與“閨怨”無關的,可是上樓后忽然看到楊柳了,想到折柳而別,送“夫婿覓封侯”是錯誤的,如今自己獨守空房,由此產生了怨。再如耕硯的《莫愁湖上泛舟》: 輕泛盧家少婦舟,一池碧水潤如油。 其中多少離人淚,底事湖名喚莫愁?

            此詩前兩句寫景,似乎與愁無關?墒菑牡谌溟_始,寫由前面的景物,想到了泛舟離別,因而此湖叫莫愁(當然事實上是不是因為這個才叫莫愁湖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但這里給的是一種感慨)。 ▲興而比也。即既有發端作用,也有比的作用。詩經的開篇第一首《關雎》就是一個例子: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開篇寫水鳥相愛,聯系到男女相愛,以水鳥相愛來比喻男女相愛。興與比都有之。在絕句中這種寫法也是比較普遍的。如飛花花主《愛蓮說.似水》: 似水韶華似水流,人間風雨本無由。 君當歸去儂當醉,從此瀟湘不盡秋。 前兩句既是興起,寫枯荷流水,又是比喻人情似水而逝。


            五、旨義 旨義,就是詩的主旨。也就是說,通過寫這首詩,你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你要褒揚什么、針砭什么,倡導什么、反對什么!霸,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寫好七絕的的意義和作用,我覺得可從詩詞的“興、觀、群、怨”這個四個社會功能來衡量。
            1、興—振興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傳統詩詞的主旋律!耙嘤嘈闹瀑,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一條愛國主義紅線,貫穿全部中國詩歌史。好詩的主題首先就是愛國。


            2、觀—提高觀察能力。讀詩可以觀民風。白居易說:“:聞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薄对.大序》說:“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人!睔v代圣哲,有遠見的政治家,都高度重視詩歌,從中汲取教益,補察時政。所謂現就是好詩要讓人喜聞樂見過,耐看。
            3、群—增強群體觀念。傳統詩詞具有強大的感情凝聚力。它可以團結人民,鼓舞人民,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如《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長矛。與子同仇!”表現的。是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的義憤。中華數千年歷經磨難抱成一團,足以證明以詩歌為主的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好詩要合群。


            4、怨—針砭社會時弊。無騷不成詩。詩人以詩為匕首投槍,抨擊黑惡勢力,抨擊腐敗現象,形成道德法庭,使人震聾發聵。如溫祥《拜千手觀音》:“求賜也生千只手,半抓鈔票半抓錢”。直刺錢權欲,一針見血。又如劉友竹《讀信有感》:“久已無人愧俸錢,諸衙頻見小車添。有錢官吏修公館,無凳學生搶破磚”。好詩要帶刺。

            怎樣寫好絕句,除政治水準外,也要講究藝術水準。我認為好絕句的藝術標準有四條: 一要寫出個性。如紅面,大家一定會想起關公;黑面,大家一定會想起包公。羽扇綸巾,大家都知道是孔明,兩把菜刀大家都知道是賀龍。唆是弄非,一定曉得是指豬八戒;大碗喝酒、大碗呷肉,一定曉得是指指梁山好漢。 二要留有空間。好的絕句一定要給力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的空間,不能一覽無余。如毛澤東悼羅榮桓逝世的詩::“君今不幸離塵世,國有事疑難可問誰?”究竟是什么讓毛澤東這么耽心?直到林彪出事人們才恍然大悟。

            三要溶入感情。好的絕句一定溶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鄭板橋的題竹七絕:“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闭侨苋肓嗽娙说母星,才使這首詩富有生命力,燴灸人口,千載流傳。 四要樹起形象。如林從龍先生的《望昭陵》:“幾回面折與廷爭,不損君王知遇情。人去千年三鏡在,魏征墳上望昭陵!睆倪@首絕句可見,一個敢于直諫的忠臣形象和一個從諫如流的君王形象躍然紙上。

            如何寫好七絕,扔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課題。

            --- 文章出自: 李郁林 在漣源市中青年詩人講習班的輔導報告。
            怎么寫詩___________怎樣才能寫好七絕詩
            怎么寫詩___________怎樣才能寫好七絕詩
            怎么寫詩___________怎樣才能寫好七絕詩
            專題欄目
            日本亚洲中文无线码在线观看_变态另类久久变态变态_毛都没有就被开了视频苞_欧美日韩不卡高清在线看
            <meter id="rp7vz"></meter>

              <font id="rp7vz"></font><nobr id="rp7vz"><var id="rp7vz"><p id="rp7vz"></p></var></nobr>
                <b id="rp7vz"></b>

                  <meter id="rp7vz"><ins id="rp7vz"></ins></meter>

                    <menuitem id="rp7vz"></menuitem>

                    <delect id="rp7vz"></delect>
                    <b id="rp7vz"></b><delect id="rp7vz"><p id="rp7vz"><noframes id="rp7vz">

                        <meter id="rp7vz"></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