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的元朝皇帝順序列表
金朝皇帝列表及簡介微信 QQ空間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如果覺得不錯,請不要忘記分享哦金朝皇帝列表及簡介
金朝皇帝列表:
皇帝稱謂(漢名)
生卒年份(公元)
謚廟稱謂
評價
完顏阿骨打
1068—1123
金太祖
建立金國、對宋和好對蒙痛恨、開始發展金國全局
完顏吳乞買
1075—1135
金太宗
繼承兄業、發動靖康之變、滅掉北宋
完顏亶
1119—1150
金熙宗
用漢官、非偽齊、統律法、晚年宮廷矛盾后被殺死
完顏亮
1122—1161
金廢帝
宮廷政變殺熙宗自立為帝、攻南宋時世宗自立、其被廢
完顏雍
1123—1189
金世宗
起兵反抗自立為帝、總結教訓、改革金國、比較賢明
完顏璟
1168—1208
金章宗
繼承祖父仁政、實現女真封建化、后期戰爭頻頻轉弱
完顏永濟
1513—1213
衛紹王
柔弱鮮智能、政治日益、蒙古迅速強盛、后被殺死
完顏珣
1163—1224
金宣宗
斷交西夏、求和蒙古、不顧國運侵南宋、三面受敵
完顏守緒
1198—1234
金哀宗
繼位后力挽狂瀾只可惜無力回天,蒙古追殺、金始亡
完顏承麟
生卒不詳
金末帝
哀宗傳位于他、哀帝自縊后、末帝死于蒙古亂軍之中
金國歷史:
金國(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中國兩宋時期以女真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創建者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金國先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后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金國歷經九帝,共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時東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淮河、秦嶺一線,西至今甘肅省,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它為我國北部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
上一篇:遼國皇帝列表及簡介下一篇:元朝皇帝列表及簡介金朝皇帝列表及簡介 相關內容:元朝皇帝列表及簡介明朝皇帝列表及簡介清朝皇帝列表及簡介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及皇帝中國朝代順序表口訣中國歷史朝代100位皇帝順序表夏朝皇帝列表查看更多>> 歷史朝代
精選的元朝歷代皇帝:元朝皇帝列表 元朝歷代皇帝及元朝版圖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后開始對外擴張,先后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后,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之后元朝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后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后北伐驅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元朝皇帝列表
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元太宗窩闊臺→元定宗貴由→元憲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鐵穆耳→元武宗海山→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元英宗碩德八刺→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元天順帝阿速吉八→元文宗圖帖睦爾→元明宗和世瓎→元寧宗懿璘質班→元順帝妥歡帖木兒
元朝疆域
大蒙古國由鐵木真于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于斡難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一統漠北。大蒙古國建立后開始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服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沙朝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蒙古已征服了包括塞北、東北、華北、西域、吐蕃、中亞、西亞、北亞南部以及東歐大部在內的遼闊區域,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
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大蒙古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取名鐵木真。宋開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后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宋寶慶三年(金正大四年,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之后被密葬。
元太宗窩闊臺
孛兒只斤·窩闊臺,蒙古帝國大汗,史稱“窩闊臺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1225年受封于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一帶,建斡耳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額敏縣)。1229年忽里臺大會被擁戴登基,管理整個蒙古帝國。他繼續父親的遺志擴張領土,南下滅金朝,派拔都遠征歐洲,他在位期間疆域版圖曾擴充到中亞、華北和東歐。在位期間,任用契丹人耶律楚材為中書令,采用漢法,并且開科取士,重用中原文人,奠定元朝的基礎。
元定宗貴由
孛兒只斤·貴由,蒙古帝國第三任大汗,1246年—1248年在位,史稱“貴由汗”。貴由是前任大汗孛兒只斤·窩闊臺的長子,母為乃馬真后。他早年參加征伐金朝,俘虜了其親王。又曾經和拔都西征歐洲。1246年通過忽里臺大會即位,1247年吐蕃歸附蒙古帝國,翌年貴由死亡,汗位轉入拖雷一系。
元憲宗蒙哥
孛兒只斤·蒙哥,蒙古帝國大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史稱“蒙哥汗”。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拖雷長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魯禾帖尼。孛兒只斤·蒙哥即位前曾參加拔都統帥的長子軍西征,活捉欽察首領八赤蠻,進攻古羅斯等地。即位后主要致力于攻滅南宋、大理等國,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亞諸國。1259年死于合川東釣魚山下。
元世祖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確定以大都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后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統一全國后,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中統初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后阿合馬獨擅朝政。1282年(至元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而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
元成宗鐵穆耳
孛兒只斤·鐵穆耳,即元成宗,元朝的第二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之孫、皇太子真金第三子。母徽仁裕圣皇后弘吉烈氏。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孫,總兵鎮守漠北。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其母闊闊真與大臣伯顏等人的支持下即皇帝位于上都大安閣。
在位期間,停止對外戰爭,罷征日本、安南,專力整頓國內軍政。采取限制諸王勢力、減免部分賦稅、新編律令等措施,使社會矛盾暫時有所緩和。同時,發兵擊敗西北叛王海都、篤哇等,都哇、察八兒歸附,使西北長期動亂局面有所改觀。名義上成為其它汗國的宗主,四大汗國一致承認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位期間基本維持守成局面,但濫增賞賜,入不敷出,國庫資財匱乏,中統鈔迅速貶值。曾發兵征討八百媳婦(在今泰國北部),引起云南、貴州地區動亂。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魯罕和色目人大臣,朝政日漸衰敗。
元武宗海山
孛兒只斤·海山,即元武宗,元朝第三任皇帝,蒙古帝國第七任大汗(1307年—1311年在位)。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裕宗真金之孫、順宗答剌麻八剌之子、成宗鐵穆耳之侄。母親是昭獻元圣皇后答己,弟弟是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海山早年在宮中受過一定程度的儒學教育,1299年受命出鎮漠北,平息海都之亂。1304年被封為懷寧王。1307年元成宗無嗣而崩,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大都發動政變,除掉了成宗皇后伯岳吾·卜魯罕及她試圖擁立的安西王阿難答,海山則自漠北率軍南下,取得皇位繼承權,并登基于上都。作為報酬,他冊封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
海山在位不足四年,卻實施了許多改革。他標榜“溥從寬大”,大范圍地封官賞賜,在中書省外另立尚書省,興建元中都,推行理財政策,發行“至大銀鈔”和“至大通寶”,強化海運、增課賦稅。文化上,在崇信藏傳佛教的同時延續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1311年初,海山駕崩于大都,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海山的所有改革措施未收成效便戛然而止。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即元仁宗(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在位),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國大汗。元武宗弟,元武宗封他為皇太子,相約兄終弟及,叔侄相傳。于武宗死時嗣位,年號皇慶和延祐。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實行科舉制度,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復興元朝。在位九年,死后并未傳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傳位其子元英宗碩德八剌。
元英宗碩德八刺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即元英宗(1320年—1323年在位),蒙古族,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國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立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時年17歲,次年改元“至治”。元英宗自幼受儒學熏陶,登基后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元英宗親政后進行改革,并實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減冗官,監督官員不法行為,頒布新法律,采用“助役法”以減輕人民的差役負擔,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十九日頒布了《大元通制》。史稱“至治改革”。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位大汗(1323年—1328年在位)。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元裕宗真金之孫,元顯宗甘麻剌之子。早年承襲父親的晉王爵位,鎮守漠北,1323年發生南坡之變,元英宗被弒,晉王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為皇帝,改元“泰定”。他在位時政治上未有太大變動,國家大體穩定,但元朝已進入多事之秋。1328年,也孫鐵木兒去世,死后發生皇位之爭,他的從侄圖帖睦爾(元文宗)奪取了他的兒子阿速吉八的皇位,他也被視為“自立”的非法君主,沒有得到漢文廟號、謚號與蒙古汗號,一般以其第一個年號而通稱為“泰定帝”。
元天順帝阿速吉八
孛兒只斤·阿速吉八,元朝第7代皇帝,蒙古帝國第11代大汗(1328年在位)。孛兒只斤·阿速吉八是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與八不罕皇后所生之長子,1324年獲冊封為皇太子,1328年九月在上都被權臣倒剌沙擁立為帝,與大都的元文宗圖帖睦爾對抗,展開兩都之戰。一個月后上都一方戰敗,阿速吉八被殺。無漢文廟號、謚號與蒙古汗號。
元文宗圖帖睦爾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即元文宗,蒙古帝國大汗、元朝第八位皇帝。兩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時間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第二次在位時間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時間共計四年。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次子,元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琜之弟。元文宗自幼成長于漢地,有較好的文化修養,是元朝各帝中頗有建樹的一位。天歷二年(1329年)在大都創建奎章閣,命儒臣進經史之書,考歷代帝王之得失,仿唐、宋會要體例,編修《經世大典》,整理并保存大量元代典籍。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并依儒家禮儀新祀南郊。元文宗在位期間,燕帖木兒獨專朝政,奢靡無度,吏治漸趨腐敗。
元明宗和世瓎
孛兒只斤·和世,即元明宗(1329在位),元朝第9任皇帝,蒙古帝國第13任大汗。他是元武宗長子,元文宗之兄,元寧宗、元惠宗之父。延祐二年(1316年)被叔父元仁宗封為周王,翌年在就藩云南途中因為部下起兵擁戴他失敗而被迫流亡察合臺汗國。天歷元年(1328年)被其弟文宗圖帖睦爾迎回元朝。天歷二年(1329年)年繼位于漠北草原。同年在南下大都的途中暴死,在位僅半年。廟號明宗,謚號翼獻景孝皇帝,蒙古汗號為忽都篤汗。
元寧宗懿璘質班
孛兒只斤·懿璘質班,元朝第十位皇帝,元明宗次子。天歷三年(1330年)二月乙巳日,被封為鄜王。至順三年十月初四(1332年10月23日),卜答失里皇后奉文宗遺詔擁立年僅7歲的懿瞵質班在大都大明殿登上皇位,是為元寧宗。因為新帝年幼,卜答失里太后臨朝稱制,成了元王朝的實際統治者。至順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元寧宗在大都病逝,年僅7歲,在位僅53天,葬于起輦谷。
元順帝妥歡帖木兒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明宗長子,元寧宗長兄。生母是圣裔邁來迪。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察合臺汗國境內,天歷二年(1329年)元明宗繼位后回到元朝,不久后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與廣西靜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寧宗相繼駕崩后,妥懽帖睦爾被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于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