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吃小仙養生,又被稱為攝生。養,即調理、保養、滋補之意;生,即性命、生存、生長之意。指切合天地變化趨勢,應用各種方法預防疾病、減緩衰老,使性命得以延長之意。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中的經典,在其中提出的養生基礎理論尤其非常值得重視,下列這6條更加是精華中的精華。
01
順應自然
日出日落、寒來暑往;弱強壯衰;生老病死;這世上的一切自然、人、事都是持續變化的,而且,這種變化都是按照一定規律進行的。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體要切合自然法則,才可以確保健康,保持一切正常生命活動。
陰陽四時,萬物之始終,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茍疾不起。
——《黃帝內經》
養生、防病的要點是知自然之道,順自然之道,使人與大自然和諧無礙。
必須注意的是,順應自然并不是被動服從、隨波逐流,而是積極遵循、尊重規律、積極主動契合。
02
陰陽協調
人這一輩子離不開生、老、病、死。
生是什么?生就是陰陽平衡;老是什么?老是陰陽衰減;病是陰陽失調;死就是陰陽離決。
可以說,陰陽是養生的核心與精要。甚至有人說,一部《黃帝內經》只說了“陰陽”兩個字,可見其重要。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靈之府也,看病必求于本。
往大了說,四季變化、日升月降都伴隨著陰陽消長,因而人要想養生防病也得遵循這一規律。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白天養陽,夜晚養陰;讓陰陽在體內達到一個平衡,并合于四季陰陽的變化趨勢,這樣才可以少得病,保持健康。
03
形神共養
形指身體、神指精神實質。動養體,靜養神。形神共養,事實上便是要遵循四季變化,使動靜相宜。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上,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秘訣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能動能靜,解以長生”,而且動靜皆不能過,“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動靜有度、合理安排時間,才算是養生秘訣。
04
預防為主
“治未病”思想是《黃帝內經》最開始提出來的防病養生策略,它包含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眾多層次的內容。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然后藥之,亂已成然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元代著名的醫學家朱震享在《格致余論》中說:“與其求療于有病以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然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因此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因此明攝生之理。如是則思患而防止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養生便是要做到強身健體、未病先防的效果!吧瞎ぞ绕涿妊俊、“下工救其已成”,養生便是根據身體精神實質的調養把疾病的風險消滅在萌芽情況。
05
飲食有節
“民以食為天”,飲食對于養生的重要程度顯而易見。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謂食物無務于多,貴在能節。因而保沖和而遂頤養也。若貪多務飽,飫塞難消,徒積暗傷,以召疾患!挥墒澄镏^傷,滋味之太濃。如能節令人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會飽甚者,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矡o由作,故圣人立言垂教,為養生之大經也。
脾胃乃后天之本,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人體后天的生長,生長發育,健康與否,皆受脾胃影響和操縱。
飲食過多,就需要損傷脾胃,脾胃受損,其對健康的影響非同小可。因而,不應多食、過食、嗜食、暴食,飲食有節是養生的主要層面。
06
營養均衡
合理營養是健康的物質條件,而營養均衡是保證合理營養的唯一方式。
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這幾句話特別強調的就是營養均衡。覺得五谷是賴以生存的根本,而五果、五畜、五菜等是輔助、滋補和補充。
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少鹽少油,降糖限酒;避免浪費,興新食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