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又稱《內經》,為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它幫助人們認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會你簡單生活,頤養生命,讓人受益一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氣,席百歲乃去”。
![]()
1、法于陰陽
《內經》提出“天人相應”學說,專門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相應”學說指出,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因此人離不開自然環境,要維護正常的生命活動,就必須與之相適應,否則會引起疾病,影響壽命。法于陰陽即效法自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
春夏為陽令,春時陽生,夏時陽盛。春時陽始生,風寒之邪尚為患,故春時應注意御寒保暖,以養人體之陽。夏時陽極盛,暑熱邪盛,大熱耗氣,氣者陽也,故大熱亦傷人體之陽。夏夜人們喜納涼,易受寒濕之邪。炎熱夏季,人們應善處陰涼以避大熱,避免過食冷飲;夏夜納涼,當避濕露,適當蓋覆,以避寒濕。
秋冬為陰令,秋陰收,冬陰藏。秋冬之時燥邪為患,易傷陰,故秋冬之時宜服用滋陰之品或搽用滋潤護膚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氣之濕潤亦有助于避免燥邪。秋時漸寒,冬時寒盛,人們喜食辛辣好飲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內熱,酒易生濕熱,飲食太過則傷陰。因此,秋冬之時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以防傷陰。
2、和于術數
《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術數”即各種養生之道,包括各種鍛煉身體的運動方法。“和于術數”就是說進行運動養生一定要堅持“和”的原則,既不能太過,也不要不及,人們需恰當運用各種運動養生方法。
《黃帝內經》不但強調以“靜”養神,同時也非常重視以“動”養形體(動以強身)。所謂動,就是指各種鍛煉身體的運動方法,包括吐納、導引、按蹺、散步以及各種體育活動。
注:按蹺,用手或腳為患者按摩;導引,原為古代的一種將呼吸運動與肢體運動結合的一種養生術,與現代保健體操近似。
![]()
3、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主張“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強調多樣化飲食,極力反對偏食、偏嗜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反復強調:“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
飲食要“定時定量,寒溫適中”。《靈樞·五味篇》對不按時進餐所造成的影響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素問.痹論》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反對暴飲暴食,過饑過飽皆會對身體造成危害,飲食的溫度做到寒溫適中,不過熱過涼。《靈樞·師傳》:“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至邪僻也。”
![]()
4、起居有常
起居即作息及日常生活,《內經》中強調,人的起居應根據人體的生命節律安排作息時間。《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需,氣門乃閉。”以此說明,人體中陽氣與自然的陽氣節律同步。由于人與天地陰陽保持協調統一的關系,白天陽氣主事之時人要勞作,夜間陰氣用事之時人要休息。若違反節律,長此以往,會給身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內經》除了強調要按一日之中的陰陽消長規律進行作息外,還強調要按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進行作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言及:“春三月、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這也引導人們,在春夏兩季應晚睡早起,在秋季應早睡早起,冬季應早睡晚起。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影響下,順應天地四時陰陽之勢安排起居,自然有益于身體健康,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
5、不妄作勞
不妄作勞即不過勞、不過逸。過勞傷人致病,過逸導致經絡氣血瘀滯不暢。古人提倡“常欲小勞”,適度勞動為養生之道。
6、內守
《內經》非常重視人的情志活動與身體健康的關系,提出七情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七情,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七情分屬五臟,以喜(心)、怒(肝)、思(脾)、悲(肺)、恐(腎)為代表,稱為“五志”。《黃帝內經》所言:“過喜傷心,過悲傷肺,大怒傷肝,過恐傷腎,過思傷脾”。又如《素問·舉痛論》所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
“內守”主要是調和情緒,保持心態的安閑清靜,排除雜念,防止情緒的劇烈波動,干擾氣機的正常運動,維護體內氣化活動的良好環境。具體實施宜“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主要是精神上排除各種不良情緒,如狂喜、暴怒、悲憂、恐懼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注意對情志進行調節與疏導,及時排除怒、憂、悲、恐、驚、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暢,心理健康,從而延年益壽。
7、外避
“外避”即避開不正之氣,避其侵入人體。《靈樞·九宮八陽》:“謹候虛風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外邪被認為是致人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醫養生觀把躲避外邪作為一種養生方法。
食療養生 千年蘇敬